十八书屋

字:
关灯 护眼
十八书屋 > 梦幻清江 > 诗文集县城旧事(1/6)

诗文集县城旧事(1/6)

诗文集 县城旧事

县城旧事

这组短文先应在时间上有个界定。从我出生到知事时,大半时间在乡下。虽然母亲单位所在地离县城仅八里地,但那毕竟是乡下,是农村,不是真正的县城。而我小学启蒙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,直到24岁从外地调回来,这中间是18年的时间。回到县城在机关上班时,我的女儿才一岁多,现在她已是高中生了。稍微安静地回顾一下,这组记事短文记叙事情的时间概念应该是六十年代末、七十年代初,那时的我还是刚刚上学的儿童。

一、小东门的老屋

小东门就在人武bu转tou,是后街(它注册的地名是沿江路)的起点。而后街作为县城的主街,并不太chang,它的终点是桂花园,再上去是老车站,往上走就到了水文站(一般叫五0五)。小东门的老屋与县委会大院隔条街,左邻右舍都是老门老hu,相chu1得关系rong洽,既便有点什么芝麻绿豆大的事,闹点纠纷和矛盾一调解也就过去了。那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,便是远亲不如近邻,一条街上的,没有什么jin要事,忍让一下天不会塌下来。

老屋是在经过六九年的大水冲洗后彻底衰败了。爷爷jing1神矍铄,鹤发童颜,一副慈容。他是早已退休了,随着上个世纪清江最大的一场洪水的冲击,随着他的第三房夫人徐梁氏的去世,他的chang发药号连同他的老中医的名声一起退休了。而老屋却急剧地衰败。现在他由三个儿子lunliu赡养,每个儿子一个月,lunliu换班。

印象中的祖父是一位传统的旧式男人。他经常穿的是一件蓝布对襟褂子,一条俗称“二ma拘”的收腰ku子,一双圆口布鞋,有时还随意地穿双编耳草鞋,一双布袜子卷在绑tui里,dai着老花眼镜,翻着书和与人闲谈。他经常称上两斤叶子烟,然后找父亲要一些过时的旧书报,用剪子细细地剪成细条,然后用制药的铡刀将叶子烟切成粉末,将烟末子放在纸条上,卷成一支支香烟卷。我觉得看爷爷自制烟卷是件很有趣的事儿,有时帮帮他,把卷好的烟卷放进一个纸盒子里,他闷了想抽烟时就拿出一支,我帮他点燃,看他笑眯眯地抽着烟,很满足的样子,时不时还表扬我两句。真是应了一句俗话:皇上爱chang子,百姓喜幺儿。爷爷的后人算起来总有四、五十人,可以摆上几大桌,他的孙子里有当了官的,当秘书chang、主任、行chang和在宜昌三峡证券公司当总经理的,可我觉得他心里还是最疼爱父亲,我是他最疼爱的孙儿,连辞世他都是死在永和坪母亲的工作单位里。

伴随着老屋的衰落以及老屋发生的一系列事情,后街,小东门,洋房子,石板街,县委会大院,石榴树,人武bu坎下的岩dong,大柳树,南门巷,新码tou,这是一幅童年生活的图画。爷爷和老屋的故事,一zhong化不开的情结,就那么时而迷糊时而清晰地留住了童年的印迹。岁月有痕,而当这一切逝去、物是人非和面目全非时,才发现童年的生活那么珍贵又是那样脚步匆匆。爷爷的去世标志着我童年的生活已经结束,而成chang为少年。

二、学校

男服学堂女服嫁。城关小学在新码tou,简陋的校门,门口甚至连校牌都没有,只是在传达室的木窗栏上,挂着黑板大小的一块木板,上面用红漆写着“changyang县东方红小学”几个字,有限的院墙上写着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,字ti象是父亲的笔迹,很工整,也很规范。

因为父亲是学校的老师,我和姐姐在城关小学上一、二年级。那时的小学语文课本千遍一律地印着伟大领袖**的tou像,课文内容是“**万岁”、“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”、“中国**万岁”,第4课的内容是“我爱北京**”因为一年级的课程太简单,我时常有一zhong吃不饱的感觉,有时下课后从学校后门溜出去,跑到新华书店里,把爷爷和妈给的零花钱掏出来,买些连环画册和课外读物,回家后一个人躲进阁楼里仔细品尝,还有一个乐趣便是偷看爷爷的线装医书,常常看的忘了吃饭,饭熟了到chu1找不着人,引得父亲和姐姐满街找。

学校的条件很差,老师们却很尽职,除了主课还上音乐和ti育课。全校就一台脚踏风琴,那个班上音乐课就安排几个男生将风琴抬到那个班。上音乐课我们还是有兴趣,学简谱,唱歌时都亮开嗓门,比谁的声音大。那时还搞唱歌比赛,一年级的学生唱“我们的祖国似花园”、“学习雷锋好榜样”,还有“没有**就没有新中国”

我结识了一些好同学,都是儿时的伙伴。因为父亲的缘故,我还认识高我一级的“敢子”,他那时其实很聪明,那么小就在学校有了名气,他很有些小男子汉的味dao,讲义气,爱结jiao朋友。有次写作文敢子拖jiao作业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【6】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日常偷渡失败空赋倾城色(NP)风吹不进(1V2)失败者(np)星际入侵(np)魔头的命根 (双C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