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再从鲍明远的《芜城赋》里引一段:
这里写的是一座芜城,实际上鲍照是有所寄托的。被炸得一塌糊涂的柏林,从表面上来看,与此大不相同。然而人们从中得到的受又何其相似!法西斯
们何尝不想"万祀而一君"。然而结果如何呢?所谓"第三帝国"被"瓜剖而豆分"了。现在人们在柏林看到的是断
颓垣,"直视千里外,惟见起黄埃"了。据德国朋友告诉我,不用说重建,就是清除现在的垃圾也要用上五十年的时间。德国人"凝思寂听,心伤已摧",不是很自然的吗?我自己在德国住了这么多年,看到
前这
情况,我心里是什么滋味,也就概可想见了。
然而是我要走的时候了。
无端又度桑乾
我忽然想起了唐代诗人刘皂的《旅次朔方》那一首诗:
听到这些情况以后,我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原来的柏林,十年前和三年前我到过的柏林。十年前不必说了,就是在三年前,柏林是个什么样呀!当时战争虽然已经爆发,柏林也已有过空袭,但是还没有被"铺地毯",市面上仍然是繁华的,人们熙攘往来,还颇有一
劲
。然而转瞬之间,就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。这变化真是太大了。现在让我来描述这一个今昔对比的变化,我本非江郎,谈不到才尽,不过现在更加窘迫而已。在苦思冥想之余,我想
了一个偷巧的办法。我想借用中国古代词赋大家的文章,从中选
两段,一表盛,一表衰,来作今昔对比。时隔将近两千年,地距超过数万里,情况当然是完全不一样的。然而气氛则是完全一致的,我现在迫切需要的正是描述这
气氛。借古人的生
妙笔,抒我今日盛衰之
怀。能想
这样移
接木的绝妙好法,我自己非常得意,不知是哪一路神仙在冥中
化,使我获得"顿悟",我真想五
投地虔诚
拜了。是否有文抄公的嫌疑呢?不,决不。我是付
了劳动的,是我把旧酒装在新瓶中的,我是偷之无愧的。
一想到要走,我的离情别绪立刻就逗上心。我常对人说,哥廷
仿佛是我的第二故乡。我在这里住了十年,时间之长,仅次于济南和北京。这里的每一座建筑、每一条街,甚至一草一木,十年来和我同甘共苦,共同度过了将近四千个日日夜夜。我本来就喜
它们的,现在一旦要离别,更觉得它们可亲可
了。哥廷
是个小城,全城每一个角落似乎都留下了我的足迹,我仿佛踩过每一粒石
,不知
有多少商店我曾
过。看到街上的每一个人都似曾相识。古城墙上
大的橡树、席勒草坪中芊绵的绿草、俾斯麦塔
耸
云的尖
、大森林中惊逃的小鹿、初
从雪中探
来的雪钟、晚秋群山
上斑烂的红叶,等等,这许许多多纷然杂陈的东西,无不牵动我的情思。至于那一所古老的大学和我那一些尊敬的老师,更让我觉得难舍难分。最后但不是最小,还有我的女房东,现在也只得分手了。十年相
,多少风晨月夕,多少难以忘怀的往事,"当时只
是寻常",现在却是可想而不可即,非常非常不寻常了。
我那真正的故乡向我招手了。
客舍并州数十霜
别了,德国!
亚以少城,接乎其西。市廛所会,万商之渊。列隧百重,罗肆千。贿货山积,纤丽星繁。都人士女,玹服靓妆。贾贸墆鬻,舛错纵横。异
崛诡,奇于八方。上面列举了一些奇货。从这短短的几句引文里,也可以看
蜀都的繁华。这样繁华的气氛,同柏林留给我的印象是完全符合的。
下面先抄一段左太冲《蜀都赋》:
却望并州是故乡
巫。如没能看到真正的轰炸,将会抱恨终生了。
观基扃之固护,将万祀而一君。三代,五百余载,竟瓜剖而豆分。泽葵依井,荒葛途。坛罗虺蜮,阶斗鼯。…通池既已夷,峻隅又已颓。直视千里外,惟见起黄埃。凝思寂听,心伤已摧。
归心日夜忆咸
汉诺威是这样,其他比汉诺威更大的城市,比如柏林之类,被炸倒情况略可推知。我后来听说,在柏林,一座大楼上面几层被炸倒以后,塌了下来,把地下室严严实实地埋了起来。地下室中有人在黑暗中赤手扒碎砖石,走运扒通了墙,爬到邻居的尚没有被炸的地下室中,钻了
来,重见天日。然而十个指
的上半截都已磨掉,血
模糊了。没有这样走运的,则是扒而无成,只有呼叫。外面的人明明听到叫声,然而堆积如山的砖瓦碎石,一时无法清除。只能忍心听下去,最初叫声还
,后来则逐渐微弱,几天之后,一片寂静,结果可知。亲人们心里是什么滋味,他们是受到什么折磨,人们能想下去吗?有过这样一场经历,不
疯人院,则
医院。这样惨绝人寰的悲剧是号称"万
之灵"的人类自己亲手酿成的。难
不是这样的吗?
别了,我的第二故乡哥廷!
我的真正的故乡向我这游招手了。
是我离开德国的时候了。
然而我必须走了。
是我离开哥廷的时候了。
什么时候我再能见到你们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