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住下来,晃眼又是四年。他和回民们虽然相处得很好,可是想起孙女的婚事,心中总觉不安。姜凤琼已经二十二岁了。如果在平时,早就该有婆家了。
这四年时间,说来不算很长。但外面已又是一番世界。义和团的势力迅速发展,像春天野火一详,在北方几省烧将起来,蔓延的地区越来越广,甘肃东部也开始有义和团的活动了。
同时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,也有了个大转变。本来满清统治者对义和团的政策,一直就是在矛盾中,他们自然是想把义和团消灭的,可是由于义和团势大,他们迫于无奈,不得不承认它是“合法团体”,这样在“利用”与“防范”的夹缝中,义和团和清廷,几年来总算没有发生大冲突。可是到了光绪廿五年,山东全省农民,大部都入了义和团的“拳厂”,和山东拥有特权、欺压平民的列强传教士及教民冲突起来。传教士认定拳民是“叛逆”,鼓励教民武装侵犯义和团,并且夸大对义和团的“恐怖”当时列强驻华公使,由美国公使康哲出头,压迫清廷撤换原来的山东巡抚毓贤,而换以更大的屠夫袁世凯。袁世凯是绝对媚外的“洋务派”,拥有强大的私人军队,他一到山东,义和团便陷入血海之中。他走出“严禁拳匪暂行章程”八条,凡有练拳或赞成拳厂者杀无故。他这种极端残忍的屠杀,引起的是山东义和团全面的反抗。
数年暂安之势,至此一变。清廷对各地义和团又由“防范”而改为搜捕。陕西西安是西太后定为行宫之处,所以对于荒辟的西北几省(包括甘肃在内),也注意起来。
外面是这样沸沸扬扬,连僻居在甘肃极西的卓不凡也微有所闻了。他到甘肃东部给碱泉子回民采办年货时,就看到有拳厂神坛,香烟缭绕,拳民头裹黄巾,腰缠红带,街上往来。又听得说清廷已与义和团在山东“开战”,不久甘肃恐怕也要大举搜捕了。甘肃东部已是人心惶惶,可是拳民们仍然结集游行,无所畏惧!
卓不凡回到碱泉子和师兄一谈,大家又是兴奋,又是茫然。姜翼贤兴奋的是:自己的徒弟果然是个英雄豪杰,足证老眼无差,但自己一直想避免卷入漩涡,恐怕也不能避免了。至于卓不凡呢?他雄心壮志,又如春蚕抽丝,正是烈士暮年,壮心未已。因他还未清楚义和团与朱红灯的作法:所以也不愿贸然投奔。师兄弟俩相谈之下,还是决定静以观变。
卓不凡将外间形势,告诉回民。这一荒漠桃源,顿时阴霾四布。回民们浩劫余生,又再陷入焦虑惶恐之中。他们除了小心戒备外。还请卓不凡经常到外面探听消息,好作提防。
荒漠雪飘,原驰腊象,山舞银蛇,又是一年岁暮。卓不凡照例往甘肃东部城市采办年货,兼探听消息。剩下姜老头子和姜凤琼在碱泉子帮助回民防备。
一晚,雪下得正浓,荒漠白皑皑的如堆琼砌玉。姜老头子深夜在村落外徘徊,看明月映积雪,星斗乍明灭,别有一番清旷之景。姜老头子想起来到碱泉子已整整四年,正自慨叹。耳中蓦地听得一种轻微声息,远远飘来…
姜老头子伏身注目,只见一条黑影,疾如鹰隼,远远奔来,在积雪寒光之下,看得清清楚楚,霎那便到了村边,一撩衣襟,就上了屋顶。姜老头子急霍地长身,就似乎空掠起一只大鹤,轻飘飘地在他身边一落,低声喝道:“咄!你是哪里来的?荒漠穷乡,不值得好汉光顾。”
那黑影给姜老头子出其不意地吓了一跳,却也昂然不惧,打了个哈哈道:“荒漠穷乡,藏龙卧虎,却也大不寻常呢;你老就是个人物!”
姜老头子定睛一看此人,四十多岁,眉目之间,溢满精悍之气,穿着一身夜行衣服,肋下皮囊胀鼓鼓的,似乎是藏着飞镖、蒺藜之类的暗器。姜老头子看他的打扮神情,大约不会是什么善良之辈,可也不知道他的来意如何。当下拿话问道:“你夜入寒村,有何见教?”